网站首页 | 大师简介

周国生(陶瓷艺术)

联系人:周国生

艺术交流:13707982541

艺术交流:13979895888

地址: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大道春天花园36栋


浅谈陶瓷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

一、前言

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,是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,陶瓷绘画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。自瓷器发明后,景德镇这一“土与火"的陶瓷绘画艺术便不断丰富、成熟、推陈出新,历代各具风格、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,美不胜收。涌现出大量的陶艺家和陶瓷艺术作品,创造一个了又一个奇迹,成为世人仰慕的瓷都。

然而,随着世界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,包括景德镇在内的,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在近百年的时间里,经受了历史上极为深刻的变革历程。如何从继承和创新这一辩证角度上发展陶瓷艺术,成为当代陶艺发展的共同课题。

二、继承与创新——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

所谓继承就是指对原有的事物中的合理部分的接承;所谓创新就是指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,是旧向新的飞跃和质变。

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创新就是远离旧的法则,创造新的法则。越是创新,艺术工作者就越有成为艺术大师的可能,然而这种新的建立,又必须是在继承旧的基础上。没有旧就无所谓新,新和旧是相互依存,而又相互排斥的。

在陶瓷艺术中,继承传统应该说是一种较为困难的事情,因为真正的继承是不露痕迹的继承。无论是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,强调师承关系便是一种倒退,如一味追求师承的后果不但淹没了老师艺术的创造性,同时也埋没了学生自己的独立性,导致学生失去自立能力。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应该跳出狭隘而又封闭的境地,抛弃浅陋的思想意识,打开自己感官窗户,多方面接纳各种艺术观念。

艺术贵在创造而不是模仿。要创造就要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世界,用自己的心智去感悟世界,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,用自己的艺术方式去表达世界。一个陶瓷艺术家只有真正的确立自我,并为自我表现的目标和境界,不断努力奋斗,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,才能在陶瓷艺术界确定自己的地位。

三、继承与创新——即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

从继承的角度而言,就是指陶艺家要用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打进传统中,并挖掘其精神食粮和技巧、技法,捉捕大师们的亮点。研究其艺术发展的步履,探索其审美思想形成的心迹,领悟其形式建立的诸多因素,知其艺术闪光精神所在,探索其艺术表现手段的来龙去脉,苦心研究,必有所获。

从创新的角度而言,就是指陶艺家要有百倍的精力和勇气,从传统审美观念中、生活中、自然中寻觅创新之迹;从审美观念中、生活中、自然中寻觅创新契机。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既要继承又要远离。因为远离是为了更好的继承,继承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。

继承与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促进、相互转化的关系。继承与创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,两者紧密联系,即矛盾而又是统一。

继承必须是承古之心,而不是师古之道。承古之心就是研究历代艺术大师的步履,领悟其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的心路历程,对其师古人开拓精神,以开拓自己的领域,必将在历代大师们的思赐之下有所得、有所获。所谓不师古之心迹——历代大师们创造了浩如烟海的艺术传统的形式形迹。如果一味地仿造,不假思索的接受,就会被淹没在前人既成的形式法则之中,而失去了自我。

四、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,关键在于在继承中创新

继承与创新是对立而统一的。无继承“旧"则创新无从出,故推翻陈旧目的是出新。“新"必须从陈旧传统中推动锻炼萌芽而出,必须先继承再出新。倘若仅存的只是继承,并止于继承,则将无法进步。继承何意义呢?倘若完全摒弃传统,又何来如今之文明,你我恐怕如今仍然生活在食草、食树皮,茹毛饮血之原始时代。可见传承的可贵。

所谓在继承中创新,就是追求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反叛的理念。如何自我表现在艺术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课题。针对陶艺家而言,偏爱和偏见,常对生活体验的印象,对挑战的反应,艺术家个人的偏爱和偏见,以及个性没有必要去克服,相反越是主观越要有自己的个性,艺术作品就越能体现价值,艺术强调天人合一,另一方面又总是企图改变生活,它决不简单地接受生活或被动地克服生活,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即是人与客观对象保持高度统一的写照。

创新须建立在已有的事物之上,用新的方法创造出更为的事物。如一味地追求创新而忽视固有事物,或固守已有事物而不去寻找新意,笔者认为都是不妥的,陶瓷绘画艺术亦是如此。《黄山图》瓷板画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的粉彩山水画力作,观其画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粉彩绘画手法。其采用的是中国山水画里的水墨画技法,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风格,展现了一幅很具感召力的艺术作品。画中主峰极其巍峻,壁立千仞,构图颇具震憾力,山石均以泼墨手法绘制,其中墨色流露出来的纹路肌理恰似鬼斧神工,把山石的质感与量感体现的,山间奇松隐现,云雾浮岚,茫茫苍苍,使人顿觉欲入其境,这便是在继承中创新的一个鲜活的例证。

脱离传统就谈不上创新,在陶瓷艺术上笔者主张学前辈的经验,走自己的路,学古人而不混于古人,学古人而不能自拔,则无自我之存在。从发挥陶艺家的个性,形成陶瓷艺术家的自我风格的意义上讲,师古者死,前人的技法经验往往会成为束缚自我的枷锁,只有从古人的程式中冲杀出来,才能脱颖而出。

例如清代期间,景德镇出现了一批安徽“新安画派"的文人画家:以程门、金品卿、王少维等人为代表。他们把中国画中浅绛山水的技法,结合陶瓷工艺而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文人画的艺术特色,及审美情趣的画种“浅绛彩"。浅绛彩的产生,从它的发展到消亡大概历经了“半个世纪",时间虽然短暂,但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绘品种,为以后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;它将诗、书、印,融入绘画当中,极富有艺术性,我们也称它为“文人瓷画",这种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之前工匠们在绘制完画后,不留钤印、姓名的传统。时至如今,受其影响陶瓷绘画工作者依然不亦乐平地传承着这种形式。

在创新时,有别于传统,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工具和风格样式,去表现一个现代陶瓷绘画工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真切感受,通过各种描绘形式来创造更具审美感召力的艺术世界,这是对一名艺术工作者基本的要求。

五、继承中创新——青年陶艺家的成功之路

任何一位有志于陶瓷艺术的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,在浩如烟海的传统面前,不要止步不前,而是以各自慧眼,另辟蹊径,才能攀登新的艺术高峰,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、成才之路。

不师古人之迹,不是一点不学,一点不要,技法技巧是要认真学习的,全部的继承就像作家学汉字一样,这是基础,学习绘画的技法技巧,是为了建盖属于自己的艺术高楼大厦。

笔者认为,青年陶瓷艺术家要成功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地,两点极为关键:一是立足于与众不同。发掘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,启迪与众不同的心灵感应,着眼于与众不同的领域,使用与众不同的形式语言;二是立足于自己的热爱。感悟深厚的题材投入全部的精力、心血和生命,呕心沥血,荣辱与共,作为青年陶艺家,在瓷都景德镇这片陶瓷艺术沃土上耕耘不觉喜苦,勤学不知其乏,自会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,茁壮成长,自成一家。

陶瓷绘画艺术的继承难创新更难,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陶瓷艺术家,必须具备继承、借鉴、创造,三者融合的艺术观念,综合观之,就陶瓷绘画艺术中的粉彩而言,在用线及宣染、章法与结构上,各家各派争奇斗艳。师法前人很难突破,然而天地之大,自然造化之变幻莫测,又怎么能描尽呢?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传统,要学前辈人之精髓,画论画理学古人的形迹。而创新的法则源于自然,我们应随时感悟自然、洞察自然。从自然中吸取养分,从自然中启发灵感,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

六、结束语

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,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。它蕴涵着合理的、可延续的、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,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相适应、相协调、相促进的一面,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、前提、立足点和出发点。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,不可能是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凭空创造,而应该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继承与创新。注重陶瓷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,弘扬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的本土人文精神内涵,是现代陶瓷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主导思想。

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要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,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,以敢为人先的胆识、超越前人的勇气,打破条条框框、打破思维定势,大力推动陶瓷艺术理念、内容、流派的创新,大力推进陶瓷艺术题材、形式、手段的创新,同时,不断加深自身文化底蕴,夯实自身的基本功底,努力提高自身艺术水平,在继承中求创新,在创新中求发展,在发展中再创辉煌,让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这朵艳丽的花朵,绽放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风采。


上一篇:领略陶艺大师丰采 欣赏精美陶瓷艺术之五
下一篇: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关系

版权所有©周国生(陶瓷艺术)  联系人:周国生  艺术交流:13707982541 / 13979895888  地址: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大道春天花园36栋  技术支持:B6910B80D56C3C89F47588F821D3136F.JPG  备案号:赣ICP备18000769号-1